当前位置:首页 > 上杭客家 > 客家祖地
闽西客家风俗
发表日期:2015-04-13  [字体显示:??]  [收藏]   [打印]   [关闭]

  闽西客家风俗

  

    客家是中原汉族南徙,与中南、东南各地土著民族融合的一支民系。主要聚居在闽粤赣边区,广东中西部和东部、台湾、溪南、四川和东南亚等地也有不少客家人杂居其间。据历史学家罗香林考证,江西赣州的寻邬、安远、定南、龙南、虔南(今赣南)、信丰、南康、大庚、崇义、上饶等县,福建的宁化、长汀、上杭、永定、武平等县,广东的梅县、兴宁、五华、平远、焦岭、大埔、和平、龙川、赤溪(今并入台山县)、翁源等县都有客家人分布。客家民系发端于唐末,最终形成则在南宋。

    谈起闽西客家的民情礼俗,可以说它既具有中州之风的“共性”,还蕴含着这个族系在长途跋涉过程中,以及落脚闽西后,不断吸收融进的礼俗而呈现出来的“个性”。

    我们可以从节日、民歌与方言、居住、生活方式与祭祖几个方面来进一步认识闽西的客家人。

  一、节日、民歌与方言

    春节是闽西客家非常隆重的节日。“年三十夜”(即除夕)全家团聚欢庆吃过年夜饭后,长辈给晚辈分了“压岁钱”,便敬天神,燃放炮仗(客家话称鞭炮为“炮仗”),“关大门”入睡。年初一凌晨就要起来“开门”。正月初一,16岁以下的孩童都挎个布包成队各家各户“打饼”,也含有贺年之意。每到一家,主人便分给一人一粒糖、一块饼,年幼未能到者,则由兄、姐代领。初一这一天,有很多禁忌。首先说话要格外小心谨慎,只能说吉利的话。同时忌打破杯碗,如果有人打破了,就要连声说“开万金!开万金”!客家话“碗”与“万”谐音。还忌扫地,年初一扫地则认为会把“财气”扫掉。而且年初一全天禁忌下地干活。一般来说,初一都不出远门,也不请客,只到邻居家拜拜年,受烟茶招待,以联络感情。初二,闽西客家称初二为“年下日”,可以出门走亲戚、做客了。特别是做媳妇的这一天都要回娘家去探望父母兄长。如果是新婚不久的,一般都是与丈夫双双同去。生了儿女的,则孩子同去的多,丈夫就不一定去。去的时候要带上鸡腿、果包,以孝敬父母亲。从初二起就可以扫地、下地干活劳动了。初三为“穷日”,客家人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子,一般都不出门访亲办事。初五“开小正”。这一天,家家户户要再次敬天神,放鞭炮,店铺陆续要正常营业了。“九九十十龙灯来”。闽西客家早早的在元宵节前就“迎花灯”了。

    随着客家人的迁徙,客家方言,风俗有差异,各地的民歌也不尽相同。据近年来学者研究,福建闽西的客家民歌与台湾的客家民歌,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。客家人的民歌曲调,富于传统的中原文化精神,有悠扬豪迈的北方气质,又兼具婉转柔畅的南方特性。客家人在漫长的辗转迁徙中,形成了繁多的民歌曲调,目前主要有“九腔十八调”。九腔为海陆、四县、饶平、陆丰、梅县、松口、广东、广南、广西腔;十八调为平板、山歌仔、老山歌、病子歌、初一朝、怀胎曲、十八摸、苦力娘、送金钗、思恋歌、洗手巾、剪剪花、陈士方、上山采茶、瓜子仁、跳酒、桃花开、十二月古人。客家人的民歌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相当广泛,有爱情、劳动、家庭、爱国、祭祀、歌颂、饮酒、戏谑、相骂、催眠、嗟叹、劝善等各种。

    客家人使用的共同语言——客家方言是在唐宋时期以北方方言为基础逐步形成的。有人认为唐末五代时期迁入今江西、福建一带的的北方移民所使用的方言“就是今日客家方言的先声”。其实,那时移民所使用的方言还远不是客家方言,客家方言是进入宋代以后才逐步成熟起来。现在的客家话乃是宋音的遗留。

  二、居住、生活方式与祭祖

    永定土楼,是属于中国历史上南方客家居民所独创的一种建筑体系。它的产生,是和中国客家居民的历史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。客家是在中世纪历次战乱中,从黄河流域迁移到南方来的居民。他们客外异乡荒僻山区的新地理环境中,为了生存、发展,也为了防盗、防贼,预防各种自然灾害,客家居民都不得不聚族而居。永定土楼是从明朝末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庞大的居民建筑物,这种建筑物的首创者,原是永定的民间建筑师,所以永定成为闽西客家土楼的发源地和中心。以后几乎所有的客家居住区,都有这种土楼的出现。永定土楼其建筑材料是土质的,完全就地取材,以山区自产的黄土、沙石、松木、杉木、砖瓦为主。一座楼中,约有二百多个房间,最多的有四百个房间。楼中设有天井、水井、池塘、花园、仓库、厅堂等各种生活设施。永定土楼有冬暖夏凉、隔音、防潮、防雾的特色,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建筑模式。

    客家人有着其他汉族不同的生活方式。在闽西客家的家庭里,妇女除承担全部家务劳动之外,还承担大部分的户外劳动,男人则大多到外地谋生,除农忙季节外,很少呆在家里。因为南宋时期,大量移民涌入闽粤、赣地区,从而激化了该地区的社会矛盾,促进了贩运私盐的活动和武装斗争的爆发,也促进了客家团体意识的形成,使妇女在不得不承担全部家务的同时,还管理诸多户外事务。因此,客家人的生活方式很有可能就是在南宋时形成的。

    客家祖先是历尽长途流徙的艰辛南迁来的,所以世世代代都具有浓厚的思源念祖意识,特别重视敬祀祖宗。盛行于闽西客家的“新正祭墓”传统习俗是指各家各户纷纷在初二之后起,备上三牲、香烛、上祖坟扫祭。这活动期限可延续到正月底,这与其他族系只在清明扫墓有所不同。虽然闽西客家也有在清明扫墓的,但并不如新正祭墓那么普遍、隆重。新中国成立前,还备有“蒸尝田”(俗称“死地主田”)作为宗族祭祀制度。有“蒸尝田”的望族规定要将此田所收获的谷物,专作祭墓费用。即使没有“蒸尝田”的祖坟,也采取各家轮流做东,负责筹办扫祖墓之事。有的则规定凡过去的一年内生有男孩的家,祭墓时要出一坛家酿的糯米酒;生有女孩的家,则出一定数量的鹞饭”(一种用米浆调制而成的园形甜糕点)。客家话称老鹰为“鹞婆”。

    闽西客家风俗,是南方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。如今,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,但源远流长的客家风俗依然保存着,闪耀着它特有的文化魅力、她久盛不衰具有永恒的生命力。

  
收藏】 【打印】 【关闭

主办:上杭县政协 承办:上杭县数字上杭建设办公室
闽ICP备09032653号 E-Mail:zx@shanghang.gov.cn